临床试验各分期概览
新药研发过程可大致总结为:新分子实体NME发现-临床前研究-IND-临床研究-NDA-上市后研究。不同阶段侧重不同,但其内在统一,是一个讲逻辑、有步骤的过程。从“动物实验”到“人体实验”,从“小样本短时间的探索研究”到“大样本长时间的确证研究”,从“干预性试验”到“真实世界研究”,逐步递进,不断强化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认知
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重中之重。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连续试验,确定药物最佳使用方法,评估目标适应症下药物“有效性”之于“安全性”的“相对获益”(i.e. 风险/获益评估),以支持药物上市的申请。用于NDA申请的临床试验可大致分为3期,依托前期研究积累证据指导后续试验。以抗肿瘤药的临床试验为例,介绍 I 期-III 期的阶段目标和主要内容,如下表所示:
Ⅰ期-人体药理学 | Ⅱ期-疗效探索 | Ⅲ期-疗效确证 | |
---|---|---|---|
概述 | 研究人体药代动和耐受性,若药物毒性在可接受范围内,则进入临床Ⅱ期 | 人体疗效的“概念验证PoC”和量效关系研究,确定目标适应症和给药方案则进入临床Ⅲ期 | 通过大样本的、更长时间段的RCT试验确证药物在目标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,评价受试者的风险获益,作为支持药物上市的证据 |
受试人群 | ① 毒性较小的药物,如抗肿瘤靶向药物,考虑选择健康人群 ② 毒性较大的药物,如细胞毒抗肿瘤药物,选择肿瘤患者为受试,且为标准治疗失败或无标准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 |
目标瘤种的目标线次的肿瘤患者 | 目标瘤种的目标线次的肿瘤患者 |
瘤种筛选 | 不同瘤种间敏感度比较 | 多瘤种考察,确定对药物最敏感的最具开发价值的瘤种到Ⅲ期 | 目标瘤种的大规模确证性试验 |
给药方案 | 探索不同给药方案的人体耐受性,结合药代动研究和量效反应,确定Ⅱ期的给药计划 |
优化给药方案,进一步阐释给药方案和安全性/有效性的关系,确定Ⅲ期的给药剂量、间隔和疗程 |
如需调整给药计划需说明理由 |
安全性考察 | ① 确定剂量限制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 ② 总结毒性反应的类型、发生率、严重程度、控制措施、与剂量/疗程的关系等 |
除常见的不良反应外,重点关注未见、少见的毒性反应和药物的积蓄作用 | 考察大规模样本下的药物毒性反应,总结更全面的药物安全性信息 |
疗效考察 | 若以肿瘤患者为受试者,或能有初步且有限的疗效认知 | 考察药物的生物活性,如肿瘤客观缓解率ORR | 考察受试者的生存获益,如总生存期OS |
需要注意的是,表中所示临床分期只为帮助快速搭建临床试验的一般认知框架,并非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。“分期的概念仅是一种描述,而不是一套要求,并不是固定的开发顺序”。对于不同研究目的,可采取更灵活的分期设计:
- 如适应性推断无缝剂量选择的设计打通传统II期/III期,将两期入组的所有受试者数据均用于最终分析,缩短试验间隔,减少试验费用。因II期入组的受试者有着更长的随访时间,能更好考察药物的长期有效性
- 又如探索性IND,也称临床0期,即在I 期临床早期通过非常有限的人体暴露(少量受试者小剂量)进行人体药理学研究,快速识别有前景的候选化合物,减少受试者和药物的资源浪费,是FDA推荐的适合开发严重危及生病药物的更灵活设计
- 也有人将用于NDA申请的传统临床III期称为IIIa期,并与之对应提出IIIb期概念,指在NDA提交至获批的时间段内,获得额外安全性数据用于发表文章,推广宣传等用途
参考资料:
[1] 药物临床试验适应性设计指导原则(试行)
[2] 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
[3] 探索性 IND研究(FDA)